首页 > 酒店新闻 > 公司新闻

凯发会员官网|【专栏|光荣80载】重伤后与部队失散,是今生最大遗憾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6:53    次浏览

文章转自今贵州 听吴清海老人深情讲述长征故事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,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省委组织部、省委宣传部、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等部分开展抢救征集“老红军口述历史”工作。5月26日上午,贵州省抢救征集“老红军口述历史”工作正式启动。6月22日,记者一行前往三省红都——毕节市七星关区阴底乡先锋村,探访了今年97岁的老红军吴清海,听他讲述一个贫苦的放牛娃参加红军走天下,并被机枪子弹从左腿上穿过负伤而与部队失散的经历……放牛娃丢下牛绳当红军从毕节市区前往老红军吴清海的家,有30多公里,其中还有一段刚刚修好的乡村路崎岖难行。经过三个多小长途跋涉,才到达了吴老的家。吴清海的精神很好,思路也还算清晰,只是听力差,需要大声说话才能听见。而且右眼失明,左眼也几乎失明。“我就是在毕节老家参加红军的,记得应该是1936年2月左右。” 吴清海说,“当时的红军领导是贺龙和王震,王震好像是参谋长。”“当时就听很多人说红军来了,跟着他们有饭吃有衣穿,红军就是老百姓的军队。”“那时我才15岁,还在地主家里放牛……”吴清海说,听说可以当红军,丢下地主家的牛儿就跑了。当时,刚好遇到红二、六军团在几次战斗之后进入贵州,来到了毕节,建立了黔大毕(黔西、大方、毕节)根据地。红二、六军团进入贵州之后,一路都在招收人员扩充兵力,也就是当时所说的“扩红”。“我们一起当红军的,怕是有几百上千人……”吴清海说。事实上,红二、六军团仅在贵州毕节期间,“扩红”人数达到5000多人。吴清海和他的伙伴们就是其中之一。参加红军之后,吴清海与战友们一起,从贵州开始行军作战,一路战斗进入云南。“我们在宣威、宾川县等多地进行了激烈战斗,部队最终到达中甸县,并进行了停留整休。”吴清海说。雪山草地目睹伙伴牺牲 “当红军吃了很多苦,可是我们都坚持下来了!”吴清海说。其实,类似的话题里,几乎每一个老红军都在强调。说起长征,雪山草地永远都是绕不开的话题。采访老红军,也是他们重点讲述的话题之一,足见他们吃过的苦是多么的刻骨铭心。“1936年5月中旬,我们每人带了15天的干粮,就从中甸县出发了,最先过的就是雪山。”吴清海说,自己能活着走过雪山已经非常幸运。“我的一个同乡,就在我面前牺牲在了雪山上。”吴清海说,他一休息坐下去,就起不来了……其实,有很多战友都因此而长眠在雪山上。 “差不多是一天多的时间,我们就翻越了雪山,随后就进入了草地,以为容易多了,没想到更多的人牺牲在了草地上……”吴清海说,语气有些低沉而带着悲伤。“全是一眼看不到头的草地。说是草地,其实上面的草并不多。经常是看起来很平,一脚踏上去就整个人都陷下去了。”“刚开始时看到有人掉下去,还有战友去拉,结果连拉的人都一起陷进去了,无影无踪……”吴清海所说的,应该就是草地里的沼泽地,夺走了不少红军的宝贵生命。 “后来,看到有人掉进去,根本不敢去拉去救,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消失在眼前……”“开始时,以为只要几天就可以走出草地,但天气太恶劣了,加上经常有人陷进去,行军速度一天只有20多公里。结果在草地里一走就是3个多月。”吴清海说, “干粮吃完了,就只能吃野菜、树皮、草根,最后把首长们骑的马都杀来吃了……”连草地上一些腐烂的动物肉、骨头,有些已经长了绿毛了,都捡来煮起吃……“你们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吃不去的。”吴清海说,“我们那个时候是为了活命,为了长征胜利,没得办法!”正是求生的本能,对胜利的渴望和坚定的信念,激励着红军队伍努力前行。虽说历尽千辛万苦,也牺牲了许多人,最终胜利走出了草地。英勇负伤后与部队失散 伤疤是军人的勋章说起自己的战斗经历,吴清海说参加了太多,想不起太多具体的细节,就连还负伤了的战斗,也只记得机枪子弹从左大腿距膝盖10公分左右的地方穿过。说完,他挽起裤腿,让大家看一下他的伤疤。虽然愈合得非常好,但现在仍能清楚地看到大约2到3厘米见方的伤痕。随后,吴清海又继续了他的讲述。而他的伤痕却始终在眼前浮现,仿佛闪耀着血色的光芒,又像是金光闪闪的勋章。“走过雪山草地,我们到达了甘肃,部队在天水、秦安、兴隆镇等地都进行了激烈的战斗。”吴清海说,“在天水的一个叫王家堡的地方进行战斗时,我就负伤了。”原来,在战斗中,一颗机枪子弹击中并穿透了吴清海的左大腿。因伤势太重而无法行走,只好留在老乡家里治疗休养。而部队则依旧一路战斗一路行军。让吴清海没想到的是,自己的这次负伤,竟然从此与部队失散,结束了自己的战斗生涯。“当时甘肃的战争很激烈,生存生活环境都很不好。我只好把自己所带的所有身份证件和资料都烧了,怕敌人发现后连累了老百姓……”吴清海说,当自己养好伤之后,根本不知道部队在哪里。于是,吴清海从此隐姓埋名,告别了战火硝烟,不用在枪林弹雨走穿行……但是,却成为了吴老今生最大的遗憾。后来通过寻亲的方式,吴清海从甘肃回到了毕节市区生活。后由侄儿将其接回七星关区阴底乡先锋村,至今都由侄儿一家照顾饮食起居。“感谢政府一个月还能给我1600元的补助,感谢你们来看我,感谢这么多人记得我,感谢党和国家记得我……”离开时向吴老告别,他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。究竟是谁该感谢谁呢? 可亲可敬的老红军,感谢有你们,才有了今天的幸福!贵州影视文艺